跳至主要內容

大约 6 分钟

端云协同

TsFile 同步工具

介绍

同步工具是定期将本地磁盘中新增的已持久化的 tsfile 文件上传至云端并加载到 IoTDB 的套件工具。

在同步工具的发送端,同步模块是一个独立的进程,独立于本地的 IoTDB。通过独立的脚本进行启动和关闭(详见本章节使用方式),同步的频率周期可由用户设置。

在同步工具的接收端,同步模块内嵌于 IoTDB 的引擎,和 IoTDB 处于同一个进程中。同步模块监听一个独立的端口,该端口可由用户设置(详见本章节配置参数)。用户使用前,需要在同步接收端设置同步白名单,以网段形式表示,接收端的同步模块只接受位于白名单网段中的发送端同步的数据。

同步工具具有多对一的发送-接受模式,即一个同步接收端可以同时接受多个同步发送端传输的数据,一个同步发送端只能向一个同步接收端发送数据。

注意:在使用同步工具前,同步工具的接收端和发送端需要单独配置。

应用场景

以一个工厂应用为例,通常有多个分厂和多个总厂,每个分厂中使用一个 IoTDB 实例收集数据,然后将数据定时汇总到总厂中进行备份或者分析等,一个总厂可以接收来自多个分厂的数据,在这种场景下每个 IoTDB 实例所管理的设备各不相同。

在 sync 模块中,每个分厂是发送端,总厂是接收端,发送端定时将数据同步给接收端,在上述应用场景下一个设备的数据只能由一个发送端来收集,因此多个发送端同步的数据之间必须是没有设备重叠的,否则不符合 sync 功能的应用场景。

当出现异常场景时,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送端向同一个接收端同步相同设备(其存储组设为 root.sgopen in new window) 的数据时,后被接收端收到的含有该设备数据的发送端的 root.sgopen in new window 数据将会被拒绝接收。示例:发送端 1 向接收端同步存储组 root.sg1 和 root.sg2, 发送端 2 向接收端同步存储组 root.sg2 和 root.sg3,
均包括时间序列 root.sg2.d0.s0, 若接收端先接收到发送端 1 的 root.sg2.d0.s0 的数据,那么接收端将拒绝发送端 2 的 root.sg2 同步的数据。

注意事项

sync功能开启之后,发送端的 alter timeseries add tag 语句将不会被同步到接收端

配置参数

同步工具接收端

同步工具接收端的参数配置位于 IoTDB 的配置文件 iotdb-engine.properties 中,其安装目录为$IOTDB_HOME/conf/iotdb-engine.properties。在该配置文件中,有四个参数和同步接收端有关,配置说明如下:

参数名is_sync_enable
描述同步功能开关,配置为 true 表示接收端允许接收同步的数据并加载,设置为 false 的时候表示接收端不允许接收同步的数据
类型Boolean
默认值false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服务生效
参数名ip_white_list
描述设置同步功能发送端 IP 地址的白名单,以网段的形式表示,多个网段之间用逗号分隔。发送端向接收端同步数据时,只有当该发送端 IP 地址处于该白名单设置的网段范围内,接收端才允许同步操作。如果白名单为空,则接收端不允许任何发送端同步数据。默认接收端接受全部 IP 的同步请求。
类型String
默认值0.0.0.0/0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服务生效
参数名sync_server_port
描述同步接收端服务器监听接口,请确认该端口不是系统保留端口并且未被占用。参数 is_sync_enable 设置为 true 时有效,参数 is_sync_enable 设置为 false 时无效
类型Short Int : [0,65535]
默认值5555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服务生效
同步工具发送端

同步功能发送端的参数配置在一个单独的配置文件中,其安装目录为$IOTDB_HOME/conf/iotdb-sync-client.properties。在该配置文件中,有五个参数和同步发送端有关,配置说明如下:

参数名server_ip
描述同步接收端的 IP 地址
类型String
默认值127.0.0.1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同步功能发送端生效
参数名server_port
描述同步接收端服务器监听端口,需要保证该端口和同步接收端配置的监听端口一致
类型Short Int : [0,65535]
默认值5555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同步功能发送端生效
参数名sync_period_in_second
描述同步周期,两次同步任务开始时间的间隔,单位为秒 (s)
类型Int : [0,2147483647]
默认值600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同步功能发送端生效
参数名sync_storage_groups
描述进行同步的存储组列表,存储组间用逗号分隔;若列表设置为空表示同步所有存储组,默认为空
类型String
示例root.sg1, root.sg2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同步功能发送端生效
参数名max_number_of_sync_file_retry
描述发送端同步文件到接收端失败时的最大重试次数
类型Int : [0,2147483647]
示例5
改后生效方式重启同步功能发送端生效

使用方式

启动同步功能接收端
  1. 配置接收端的参数,例如:
	####################
	### Sync Server Configuration
	####################

	# Whether to open the sync_server_port for receiving data from sync client, the default is closed
	is_sync_enable=true

	# Sync server port to listen
	sync_server_port=5555

	# White IP list of Sync client.
	# Please use the form of network segment to present the range of IP, for example: 192.168.0.0/16
	#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IP segment, please separate them by commas
	# The default is to allow all IP to sync
	ip_white_list=0.0.0.0/0
  1. 启动 IoTDB 引擎,同步功能接收端会同时启动,启动时 LOG 日志会出现IoTDB: start SYNC ServerService successfully字样,表示同步接收端启动成功。
关闭同步功能接收端

关闭 IoTDB,同步功能接收端会同时关闭。

启动同步功能发送端
  1. 配置发送端的参数
	# Sync receiver server address
	server_ip=127.0.0.1

	# Sync receiver server port
	server_port=5555

	# The period time of sync process, the time unit is second.
	sync_period_in_second=600

	# This parameter represents storage groups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synchronization task, which distinguishes each storage group by comma.
	# If the list is empty, it means that all storage groups participate in synchronization.
	# By default, it is empty list.
	# sync_storage_groups = root.sg1, root.sg2

	#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try when syncing a file to receiver fails.
	max_number_of_sync_file_retry=5

  1. 启动同步功能发送端

用户可以使用$IOTDB_HOME/tools文件夹下的脚本启动同步功能的发送端
Linux 系统与 MacOS 系统启动命令如下:

  Shell >$IOTDB_HOME/tools/start-sync-client.sh

Windows 系统启动命令如下:

  Shell >$IOTDB_HOME\tools\start-sync-client.bat
关闭同步功能发送端

用户可以使用$IOTDB_HOME/tools文件夹下的脚本关闭同步功能的发送端。
Linux 系统与 MacOS 系统停止命令如下:

  Shell >$IOTDB_HOME/tools/stop-sync-client.sh

Windows 系统停止命令如下:

  Shell >$IOTDB_HOME\tools\stop-sync-client.bat

Copyright © 2024 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.
Apache and the Apache feather logo are trademarks of 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

Have a question? Connect with us on QQ, WeChat, or Slack. Join the community now.